另一座在苏州
杭州的水城门
凤山水城门位于杭州中河-龙山河上、杭州古城南端,扼守江南运河通往钱塘江的水道,所在河道仍保留元明时原状,是研究杭州城池变迁的重要坐标。
杭州凤山水城门门洞由两个不同跨径的石拱券并联而成。南券中间有方形闸槽。两券间有石雕门臼,原有木质城门。始建于公元13-14世纪(元代),为张士诚(建立大周政权)所筑,公元15-19世纪(明清两代)多次修缮、重修。它是杭州古代五水门中唯一尚存的一座水城门,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,具有较强的历史地标性作用。
城门上原建有城楼,可屯兵百余,既能防御敌兵偷袭,又司开闸闭闸、调节河水之职。后来城楼坍塌,仅存城门。
公元前514年伍子胥所筑吴都为土城,此后数度毁修。现苏州城墙已残缺不全,仅盘门水陆城门完好如昔。
盘门 来源:中国大运河公众号
杭州的码头
西兴过塘行码头为春秋时(公元前6-5世纪)越国渡钱塘江主要渡口,后逐渐改为驿站,并设镇。自古以来西兴为钱塘江与浙东运河运口,市廛繁盛。
过塘行,即转运站,在明清时代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之间无法直接行船通航的时期里,专门负责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之间的货物、人员转运工作。西兴镇保存了大量的“过塘行”。清代鼎盛时西兴镇曾有过塘行72家之多,每家有专门的转运货物类型:专过茶叶的、烟叶的、药材的、棉花绸缎的,百杂货的等等。
西兴码头是浙东运河西端的码头,是沟通钱塘江与浙东运河的运输枢纽。现因钱塘江河道北移,码头已废弃,失去原有的运输功能,相关水工设施作为遗址保存完好。
邵伯码头位于邵伯大运河堤上,建成年代与大堤相同(清康熙五十三年)。其中,大码头的名声最响,素有“邵伯大码头,镇江小码头”的说法。1936年邵伯大运河改线,邵伯镇西的这一段大运河失去航运的功能,这些码头也随之逐渐失去功能。
航拍邵伯码头 图源:中国大运河公众号
航拍邵伯码头 图源:中国大运河公众号